俄气计划2013年前重返危机发生前产量水平
当前关注光伏产业上游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主要的光伏先进技术、加工装备都具有独立的中国知识产权
控制主机 测量盒免破测试针霍尔电流传感器测量线缆组件 低效组件查找仪全部套件 便携式手提箱存放全部套件DXC-W1低效光伏组件查找仪使用简单,将免破测试针刺挂到各组件两端的连接电缆上,将各测量盒通过测量线缆组件连接相应的免破测试针,将霍尔电流传感器卡入被测组串电缆再与控制主机连接,控制主机通过串口转USB与笔记本电脑连接,查找测量连接如下图所示。一座光伏电站一年到底能发多少电?是这座光伏电站持有者(业主)和负责该光伏电站运维的团队都想弄清楚的问题,作为业主,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有了对运维团队考核年度发电量的依据,而作为运维团队,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能知道年度发电量的目标能否完成;然而,实际上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光伏电站的当年实际发电量与预测发电量总存在着相当大的误差,这是因为每年的气象条件是不同的,无论多么高明的预测也只能预测个大概,不能作为年实际发电量来考核运维团队,很多业主将这种预测结合上几个年度的发电量作为考核指标对运维团队下达考核目标,其实这种做法是毫无意义的,运维团队迫于业主的强势,不得不被动地接受,能否完成,到时再说,因此就有了运维中关于损失电量的各种扯皮,最后业主和运维双方既没有实现目标,又浪费了精力人力。
国内知名光伏电站运维企业-旻投电力发展有限公司,非常注重减少电站发电损失,他们推出的末尾逆变器排查措施,意在通过每天对末尾逆变器的排查,找出末尾的原因而加以解决,从而提升发电量,但实际上末尾逆变器的原因大多由于低效组件使然,而苦于没有低效组件查找仪器,使得这项好的措施没法得到实质性落实。控制主机可以保存162个组件串数据,当这些数据上传到电脑中保存后控制主机中的数据即可删除。例如,在某光伏电站的一个22块组件构成的组件串中查到了5块低效程度不同的光伏组件,该组件串支路发电功率3.265kW,比同并列支路最大发电功率4.883kW的组件串低33.2%!将这6块组件更换后,发电功率回复正常;又例如,某光伏电站的一个汇流箱中查到数个组件串都隐藏着低效光伏组件,其中一个组件串中查到了2块低效光伏组件,当时该组件串发电功率只有1.59kW,更换组件后发电功率上升到2.23kW,组串的发电功率上升了40.25%,排除辐照变化因素,组串的发电功率上升了26.25%,其他含有低效光伏组件的组件串也是大致如此;再例如,某光伏电站的一个汇流箱中有两个组串支路含有低效光伏组件,一个组串支路中有4块低效光伏组件,有3块发电功率只有62%,还有一块发电功率为0,整个组件串的发电功率损失达37.96%;另一个组串支路有3块低效光伏组件,有2块发电功率只有65%,还有一块发电功率为0,整个组件串的发电功率损失达29.47%。既然我们不能准确地知道这一年光伏电站到底能发多少电,何不换一种方式去管理我们的电站发电,这就是不管电站一年能发多少电,只要我们的电站的电量损失最小不就行了吗?说到电量损失,我们通常只认识到的是设备故障停运造成的电量损失,而实际上这部分的电量损失一是明显的,二是有限的,说是明显的是设备故障停运时都能看到的,停运多长时间,损失电量多少可以大致计算出来,说是有限的是设备故障损失电量数量虽大,但时间终究相对于一年是短暂的,因此损失电量是有限的,而另一种损失电量往往是被忽视的,那就是低效光伏组件造成的电量损失,光伏组件作为光伏电站的发电设备,数量众多,每兆瓦达4千块左右,一个50兆瓦的光伏电站,有约20万块光伏组件,如此之多的光伏组件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必然会出现一些发电能力低下的低效光伏组件,这些低效光伏组件隐藏在组件串中,由于串并联的损失放大作用(相当于木桶短板效应),势必造成整个电站的发电损失,而且随着运行时间的推移,这种低效光伏组件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发电损失会越来越大。低效光伏组件到底损失了多少发电量?这取决于低效光伏组件的数量和低效程度,数量越多,低效程度越大,损失的发电量就越多,我们使用低效光伏组件查找仪对数个光伏电站做过抽样查找,发现被查找的组件串中均隐藏着低效光伏组件。
附:专利产品DXC-W1便携式低效光伏组件查找仪产品简介DXC-W1便携式低效光伏组件查找仪由1个控制主机和24个测量盒组成(当然,如果一个组串有多少块组件就用多少个测量盒,最多24),测量盒通过免破测试针与各组件正负极连接,测量盒的编号与组件编号对应,各测量盒与控制主机之间以无线通讯方式传输指令和数据。低效光伏组件对发电量的损失不像设备故障停用造成的电量损失那么强烈,很难让人感觉到它的存在,也很难让人对它所造成的电量损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但这种温和的电量损失由于长期存在,因此实际上因低效光伏组件造成的电量损失在光伏电站的所有电量损失中占比才是最大的。硅料价格涨,硅片价格也跟着上涨,关键是供给还十分短缺。
全球变暖、气候问题、污染问题是人类工业革命后讨论的最多的问题。近年来,硅片的尺寸也是越做越大。在以上几个因素驱动下,2020年特别是下半年后的光伏上市企业,迎来了爆发式上涨,股价普遍上涨200%以上。400多家光伏组件企业,破产的破产,关门的关门,剩下了连50家都不到。
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对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补贴力度也在不断加码,整个国内光伏企业的热情再次被点燃起来。这10年岁月里发生的光伏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和今日的光伏也颇为相似。
实际上,到了今天,光伏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技术的门槛已经在逐步降低。目前由于上游多晶硅料的紧缺,下游的光伏组件降价压力是比较大的,毕竟企业需要盈利和生存。几经反复后,重组委员会问苗连生有什么诉求时,苗连生说:没有诉求,把我从失信人名单中解除就行了。一些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企业,在多晶硅和硅片环节取得领先优势以后,开始向太阳能电池片、组件端进行延伸。
另外,供需的矛盾也存在,我白天不需要电,光伏在发电。这就是后来有名的531新政。而在上游的多晶硅料环节,由于化工项目建设周期长,尽管几大多晶硅料也在扩充产能,但周期需要1-2年,远水解不了近渴。更可怕的是,2011年,欧美国家又拿起了贸易大棒,对中国光伏企业的产品进行双反。
在光伏产业链中,电池片和组件是最容易受到挤压的环节,原本就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再加上严重依赖补贴,潮水褪去之后,自然可以看到谁在裸泳。但当前主流的工艺是改良西门子法。
对应的,单晶硅棒用于单晶硅片的切割,多晶硅锭用于多晶硅片的切割。第二个变化:全行业到了技术变革的临界点太阳能光伏理论的提出是1839年,法国科学家贝克雷尔发现液体的光生伏特效应。
德国方面认为,解决高比例、波动性可再生能源问题,主要出路仍是扩建电网,电力系统覆盖范围越大,越可以实现区域间的电力平衡。这一次行业的调整,更多的是针对多晶硅料的调整,严重过剩的产能,不成熟的制造工艺,外部环境的恶化,都对行业层面产生了严重打击。上市后的尚德老总施正荣也一度成为中国首富,2007年,英国的《卫报》将施正荣评论为拯救地球的五十人之一光伏产业也一度成为无锡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但2021年有望成为太阳能电池片技术变革的分水岭,目前比较看好的是异质结电池技术。另一边是技术迭代周期的叠加,谁会在这一轮技术迭代周期中胜出?这些也都给整个行业带来些许担忧。因此,多晶硅料的价格一路飙升,从2000年的9美元一公斤涨到2008年的500美元一公斤。
然而,商业模式不够经典,并不意味着没有发展前景。一个是电力输出问题,现在售电侧无法调剂多余的指标,所以西北的光伏电力无法输出。
但从整个光伏产业来看,经过市场的洗礼,行业层面确实出现了不少革新。而突破千亿元市值的光伏企业也一度达到5家。
再次,光伏产业的发展出现了纵向一体化趋势。再往后,就是在硅片的基础上进行电池片制造。
往日的烦恼也一扫而去,烦恼没了,热情刺激下多少有点冲动。硅片的下游是太阳能电池,而电池的技术变化周期又相对较长。历史上的多晶硅企业没落多半是对市场需求判断失误。另一方面,硅料价格一路暴跌,到了2011年底,只有100美元每公斤左右。
员工拉着横幅索要工资的图片满天飞,一个世界薄膜太阳能企业也在慢慢走向深渊。尽管这次调整在力度上都不及前两次,但影响也是非常重要。
目前形成了以隆基、晶科、晶澳为代表的182阵营,和以中环、天合光能为代表的210阵营。首先,由于这些年技术的进步,工艺的成熟,光伏发电成本一直在不断降低,平价上网的目标也在一步步接近。
1941年,奥尔在硅上发现光伏效应。一边是下游的产能过剩,一边是上游的供不应求。
几年前的那次聚会,也注定成为了几位大佬的最后一次聚会,也是一个光伏时代的缩影。这就意味着,严重依赖补贴的企业,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遭遇减奶直至断奶。至于光伏发电的消纳与传输问题, 这个方面也不是没有答案,分别是同步电网、互补电源、储能。从下图可以看出,10多年来,全球光伏装机量一直是上升的,随着光伏发电平价时代的到来,年度的新增装机量有望进一步提高。
不依赖政策补贴,实现平价上网是光伏产业发展一直追求的使命,因为目的地在那里,所以就要一往无前的奔跑。20002011,是中国光伏大规模产业化的第一个10年,是中国光伏产业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行业洗牌。
光伏周期的叠加,牛市的推动,谈达峰、碳中和概念的走热,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光伏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1万亿元,接着是2万亿元,紧接着又突破了3万亿元。异质结电池片技术,行业内多家企业都在宣称正在跑数据,短期内大规模的产业化的可能性不大,仍将以perc电池为主。
今天,站在中国的大地上,我们的确可以自豪的说,过去的20年,经过中国光伏人不懈的努力,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见证了一代人的为Made in China而奋斗的历程。国内很多地方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也都将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直接写进了年度工作报告中。